何少霞:西关琴韵与音乐先驱

在广州老西关的青石板路上,曾有座挂满藤萝的小院总飘出悠扬琴声。街坊们说那是何家三小姐在练筝,他们口中的"三小姐",便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的何少霞。这位生于清末的女子,用古筝与钢笔在动荡年代谱写出独特的人生乐章。

西关明珠的音乐启蒙

1894年早春,何少霞出生在商人家庭。父亲何载福经营丝绸生意,母亲李氏出自书香门第。家中三进大宅里,前院账房算盘声与后院书房读书声交织,这种商文交融的家庭氛围,为她日后融合传统与现代埋下伏笔。

  • 5岁随母学《千家诗》,能即兴配曲吟唱
  • 10岁师从南音名家陈鉴学艺,掌握工尺谱记谱法
  • 14岁创作首支完整筝曲《蕉窗夜雨》,在十三行商贾聚会中演奏

求学之路的两次转折

1912年,18岁的何少霞做出惊人之举——剪掉长发报考广州女子师范学堂。在新生名册上,她特意将原名"何淑霞"改为"少霞",取"少年壮志"之意。这个细节被记录在《岭南女师校史(1912-1936)》的泛黄纸页里。

时间事件影响
1915年赴北平女子高等师范进修接触西方乐理,开始中西音乐比较研究
1921年任中山大学音乐系讲师开创"五线谱-工尺谱对照教学法"

讲台上的破冰者

1923年的某个秋日,何少霞抱着红木筝走进教室。面对清一色男学生,她在黑板上写下"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",这句话后来成为中大音乐系的系训。当时的助教周书楷在回忆录里写道:"何先生授课时,发髻上的白玉簪会跟着打拍子轻轻颤动。"

民乐现代化的三次尝试

  • 改良21弦筝,增加半音阶
  • 将粤剧《客途秋恨》改编成交响诗
  • 1930年出版《岭南乐话》,首提"音乐方言区"概念

在越秀山脚的青砖小楼里,她常常工作到深夜。油灯下,案头左边堆着潮州弦诗手抄本,右边放着刚译完的柏辽兹《配器法》。这种跨文化的学术耕耘,比上海国立音专的类似实践早了整整五年。

战火中的守灯人

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,何少霞冒险返回已成危房的学校。她裹着蓝布包袱抢救出的不是金银细软,而是三大箱乐谱手稿。在连县临时校舍,学生们总能看到她蹲在土灶前,边煮红薯边用炭笔在草纸上修改《民族音乐概论》。

何少霞:西关琴韵与音乐先驱

年份工作地点重要成果
1940-1943韶关战时音乐学院完成《中国乐器声学原理》前四章
1946-1949重建中大音乐系培养出首批民乐专业本科生

某日空报响起时,她坚持要把古琴谱《幽兰》听完再进防空洞。这个场景被画家黄新波画成速写,现存于广东美术馆。画中女子侧耳倾听的姿态,仿佛在战火中凝固成音乐的雕塑。

木棉花开的季节

1957年春天,63岁的何少霞带着学生在白云山采风。她教年轻人用钢笔记录客家山歌的装饰音,自己却掏出随身三十年的工尺谱本。山风吹起她灰白的鬓发,远处木棉树正绽开火红的花。

在最后十年里,她坚持每天清晨校订《中国音乐史纲》。书稿扉页有行小字:"献给所有在乡野间歌唱的灵魂"。1967年那个多雨的清明,老人在病榻上轻声哼着儿时学会的咸水歌,手指在蓝布被面上轻轻打着拍子。

如今中山大学音乐系的档案室里,保存着她用过的红木筝。琴身第十二弦下方有处细微凹陷,那是常年演奏《出水莲》留下的印记。窗外的紫荆花开了又谢,某个午后阳光斜照时,仿佛还能听见弦上流淌的月光。
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